2021年12月28日,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電視劇《外來媳婦本地郎》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該劇出品方與主創團隊代表、專家學者,共同圍繞已播出4000集作品的創作思路、藝術特色與運營機制,以及電視欄目劇的創作規律與發展趨勢等方面進行深入研討。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黨委書記、主任祝燕南主持會議。
《外來媳婦本地郎》是由廣東廣播電視臺攝制出品、以粵語為主要語言的當代家庭生活題材電視系列短劇。
該劇自2000年11月4日首播至今,以“開播二十一年,突破四千集”這一生動實踐,創造了中國電視史上播出時間最久、播出集數最多,且收視率、影響力、經濟效益俱佳的家庭情景系列電視短劇的奇跡,打造了一張靚麗的“嶺南文化”名片,成為貫徹落實堅守人民立場,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這一要求的文藝作品“長壽標桿”。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原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認為,這部電視短劇在粵語地區受到觀眾歡迎,培養了大批相對固定的受眾群體,這為我國電視藝術的多樣化、電視劇品種的百花齊放守住了一個陣地。
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副司長周繼紅表示,《外》劇21年的實踐證明,人民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人民,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是文藝作品生命力的源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是廣播電視文藝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的根本指針。
國家廣電總局宣傳司綜合處處長陳偉認為,這部劇通過對生活細節的挖掘和描寫,建構和揭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社會民主富強,以及中國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主旨,并堅持從小選題切入,經過21年的鋪陳、編織、渲染,用4000集內容成就了一個看似微小、實則宏大的百姓生活史架構,在幽微處完整展現出國家近20年的歷史發展,值得充分肯定。
廣東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蔡伏青在發言中表示,《外》劇通過劇情內容來演繹時代的變遷發展和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作品本身也成為一種現象、一個品牌。在3000集到4000集播出的近5年時間里,《外》劇題材不斷開拓,以講故事的方式將國家宏觀主旨、重要戰略謀劃和社會民生融入劇情,潛移默化地宣傳相關政策法規,塑造了各級政府一心為民辦實事的施政形象,不僅拓寬了劇本創作的靈感來源,更體現了社會責任擔當,成為《外》劇經久不衰、廣受歡迎的重要經驗啟示。
廣東省廣播電視局電視劇處處長彭武軍在發言中表示,《外》劇在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凸顯了擔當作為;在傳播嶺南文化,講述廣東故事,樹立文化自信方面,踐行了責任擔當,未來仍然大有可為。
《外》劇21年來的堅守離不開主創團隊注重“以小見大”,深刻洞悉改革開放和新時代南粵風貌和發展變遷,反映開放包容的廣東精神。
在研討會上,廣東廣視傳媒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童瑤,廣東廣視傳媒有限公司總編審、《外》劇總編劇丁蕾,以及劇中角色羅飛雁的飾演者劉瑩瑩,分別從創作思路、劇情內容和人物塑造等方面闡釋了《外》劇的主題立意、劇情內容與藝術特征。
她們表示,《外》劇已成為廣東廣電社會公益宣傳的主力平臺、傳播生活常識的優質平臺。在未來的創作中,將秉承在題材上注重時代化提煉,在敘事上注重時代化表達,在推廣上注重時代化傳播等要求,繼續推動跨平臺的創新聯動,進一步提質創新,更深刻、更準確地反映時代變遷和社會進步,展現新時代嶺南文化精髓,塑造新時代廣東和廣東人民的形象,將廣東人民的集體回憶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更加美好生活作出的努力與奮斗延續下去、展示下去。
與會專家學者從專業角度分別對《外》劇進行了全方位的深入分析。他們認為,這是一部可視化的“廣州都市編年體史書”,既用煙火氣來書寫時代的向心力,也有段落分明的考究細節;既通過劇情內容中的新思考和新審美追求反映宏大主題,也通過鮮明的人物群像為作品賦予更多社會面貌與時代精神。
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秘書長周然毅表示,這部劇堅持用百姓視角、人民情懷來創作,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戲劇形式講故事,抒發老百姓的喜怒哀樂,二十余年來初心不改、守正創新,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真正做到了通俗而不低俗、不庸俗、不媚俗,因而贏得了觀眾、贏得了市場,也贏得了時間。
中國文聯電視藝術中心副主任趙彤認為,經過21年4000集的創作,《外》劇作為記錄時代發展、體現家國情懷的平民史詩,真正做到了“文章與時高下”,以電視欄目劇的形態,用大體量持續不間斷地關注生活、描寫時代,成為了文藝作品對社會歷史與發展情景的影像記錄。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冷凇認為,時代答卷需要文藝作品的煙火氣來呈現向心力,家國情懷要通過狹義家庭進行生動質樸的體現。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施愛東將這部劇定位為改革開放時期和新時代的平民史詩,真實記錄和詮釋了廣東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前沿的歷史變遷。
光明日報文藝部影視評論版副主編李蕾表示,《外》劇在記錄社會發展變遷中堅持守正創新,從最近1000集的創作中可以看出,主創團隊的視野從前3000集聚焦于一個家庭內部本地人與外地人的文化生活習慣的沖突碰撞,延伸到街坊鄰里在不同年齡、不同群體的背景下如何和諧共處、守望相助,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更好地面對新的挑戰、迎接新的變化等著力點。這一創作手法的轉化與社會發展趨勢相輔相成,表現出了更加宏大開闊的文化視野,賦予了該作品既立足本土文化,又關照全國乃至世界包容、開放、多元的藝術特質。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博導盧蓉從內容創作的角度對《外》劇提出建議,一是核心定位與創意不能變,要更加注重選題策劃,升級和優化講故事的技巧;二是注重劇中角色的功能和彈性輪換策略;三是注重人物塑造的精神實質與內核;四是注重情節表現方面的多元化,傳達生活本質;五是注重全媒體背景下的內容策劃與運營。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青年創作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作家協會報告文學創作委員會副主任謝友義結合廣東特有的區域文化和精神內涵分析認為,《外》劇對廣東精神的展現,在于集中展示了各種文化習俗在廣州這座現代化城市的交匯碰撞,突出呈現了嶺南文化的包容性。
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黨委書記、主任祝燕南在總結中概括了各位專家學者的發言要義,一是普遍認為《外》劇接地氣、聚人氣。寫盡百姓家長里短,生活苦辣酸甜,鄰里意綿情長,把中國人濃重的鄉愁情結,守望相助的民族氣質,展示得淋漓盡致趣味盎然。二是正能量、強勵志。文以載道,正能量是社會主義文藝作品的最根本要求。該劇中每一個社會性的故事,都包含一個正能量的勵志主題,讓文藝真正成為弘揚社會正風正氣的有力武器。三是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現實生活是文藝最豐富的創作源泉,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該劇講述了千變萬化的人情世故,但主題表達全部緊扣時代脈搏、社會熱點、當代特征,因而真實可信。四是與社會同進步共繁榮。在前3000集基礎上,最近1000集的選材取材進一步貼近中國社會變遷,深入各行各業,包羅萬象的小故事反映出中國社會方方面面的細微進步,因而真實感人。
與此同時,《外》劇還有如下獨具特色的方面,一是品牌唯一性。“開播二十一年,突破四千集”,《外》劇在時間跨度和創作體量上創造了中國電視史上的一個奇跡。長期堅持下去,這個獨創品牌的唯一性特征、優勢和價值就會更加凸顯。二是本土獨特性。作為廣東本土系列生活劇電視平臺,打造出足夠開闊的表達空間,贏取了足夠長久的展示時間,可以源源不斷地盡情展示嶺南文化的魅力和文化活力。三是開放包容性。文化包容是文化繁榮的重要支撐。《外》劇作為本土劇有意識地克服了本土化雙刃劍中負面的影響。聚焦講廣東的故事,但不是只講廣東人的故事,其中很多是中國社會具有普遍性的選題,所以講出來的是全中國故事。這也是該劇始終保持鮮活、有持久生命力的一個內在原因。四是觀賞舒適性。該劇前后講述了數千個平民故事,但每個故事的矛盾沖突設計并不激烈,情節演進也不刻意制造復雜,猶如茶余飯后閱讀電視生活晚報,給觀眾帶來工作忙碌一天之后的輕松愉悅。五是新聞信息性。該劇高度關注中國社會特別是廣州當地新聞熱點,在傳遞新聞信息的同時,發揮了積極引導社會輿論的電視文藝宣傳陣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