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派電視劇有著輝煌的歷程,彰顯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如今,又一部粵產品質大戲《珠江人家》與觀眾見面。該劇于2023年10月15日-11月9日在央視一套播出,并在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視頻同步播出;11月20日起在央視八套重播,在黃金檔收視位居前列。此外,該劇粵語版12月11日晚上7點在廣東珠江頻道首播。
12月9日上午,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廣播影視發展研究中心和廣東廣播電視臺主辦的電視劇《珠江人家》專家研討會在京舉行。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同志、主創團隊、制片團隊、播出機構代表及業界學界嘉賓齊聚一堂,圍繞《珠江人家》的創作經驗、電視劇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以及“粵派電視劇”的特色與前景等議題深入交流研討。
以粵地文化為創作養料,成功打造粵產品質大戲
粵派電視劇一路走來,不僅見證了中國電視劇的發展歷程,更成為文化傳承和時代表達的有力工具。上世紀八十年代,《蝦球傳》和《公關小姐》曾風靡全國。進入九十年代,《外來妹》《情滿珠江》《英雄無悔》《和平年代》等佳作接連問世,構成了粵派電視劇的創作高峰。進入新世紀以來,粵派劇的創作重心轉向情景劇,《外來媳婦本地郎》《七十二家房客》成為長壽劇的優秀代表。
如今,《珠江人家》又挑起粵派長劇的重擔,劇集以1927-1950為時代背景,以粵中醫藥、粵菜、粵劇三條職業線與內憂外患的家國線交織呈現,講述陳山河、陳衛、陳立夏三兄妹被迫離散后從失散、尋找、團聚的壯美故事,不僅呼應了抗日救亡的時代主題,還與傳承千年的粵地文化進行了深度融合,獲得了觀眾的持續關注與討論。該劇總編劇高滿堂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杰出代表,編劇柳樺和導演吳斌是經驗豐富的成熟創作者,楊爍、張翰、郭曉婷、曹駿等演員也個個演技精湛。
第十屆中國文聯副主席、光明日報原總編輯、中央電視臺原臺長胡占凡在致辭中肯定了《珠江人家》在敘事結構、語言表達、人物形象等方面為年代劇帶來的新突破與新提高,指出該劇具有好看耐看、廣東文化濃郁、人物塑造真實豐滿三大主要特點。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副司長劉文峰在致辭中表示,《珠江人家》是一部貫通融合了革命敘事、文化敘事、生活敘事的作品,既飽含中華文化的意蘊,又以精微之筆刻劃了宏大歷史場景中的小人物故事,折射出時代的風云變幻和歷史不斷進步的客觀規律。
廣東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廣東省電影局局長崔朝陽指出,《珠江人家》傳遞出了嶺南文化積淀歷史的積極追求,體現了植根于嶺南傳統文化基礎之上向上向善、剛健樸實的文化和奮勇向前、不屈不撓的精神,謳歌了中華兒女的家國情懷,是打造中國氣象、嶺南特色、廣東特質的精品之作。廣東將進一步完善整個文藝生態、產業發展鏈條,當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窗口。廣東省廣播電視局二級巡視員彭武軍指出,廣東省廣播電視局圍繞講好廣東故事、打造粵產精品,著力推動粵產電視劇和網絡劇高質量發展,今年已經有《珠江人家》《青春之城》《譙國夫人》《小滿生活》四部粵產劇在央視一套和八套播出。廣東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蔡伏青從三個層面深入剖析該劇的創作實踐。從敘事方式層面,《珠江人家》開創性地將粵醫藥、粵菜、粵劇三條主線融為一體,通過兄妹三人的亂世離合構建故事。從人物塑造角度,《珠江人家》將嶺南的英雄兒女氣概折射到以陳家兄妹為代表的典型人物上,塑造了個性鮮明、粵文化特質的人物群像。從美學角度,《珠江人家》很好地體現了實景美學、細節考究。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副召集人夏曉輝作為聯合出品方和播出平臺代表分享了該劇播出方面的數據。他指出,該劇在播出期間熱度穩步攀升,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超過1.1億,官方微博粉絲數從剛開始的一千多增長了10倍,索福瑞單集最高收視達到1.18,單集最高收視份額達到6.62%。另據國家廣電總局視聽大數據統計,電視劇《珠江人家》最高收視達到3.03,位居今年全國收視率第一位。總編劇高滿堂則分享了自己愉快的創作經歷,表示《珠江人家》的編劇工作“先從吃開始”,而劇本創作則需要扎根行業、深挖現實、體會精神。編劇柳樺以鮮活豐富的細節再現《珠江人家》的編劇過程,以實踐再次證明文藝創作的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最根本最可靠的只有一條,即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收獲專家一致點贊 成“粵派電視劇”新晉破圈之作
在專家研討環節,與會專家深入總結了《珠江人家》在劇本創作、主題表達、人物塑造、藝術手法等方面的鮮明特色和創新經驗,高度肯定了該劇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藝術價值和傳播成果。
中國文聯原副主席、第一屆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表示,《珠江人家》是一部具有標志性意義、甚至對全國電視劇創作都具有普遍借鑒意義的重要作品。它是廣東電視劇重新出發、再次崛起的強烈信號。該劇在力求用一種辯證的、全面的觀點,用唯物史觀去塑造人物方面取得了可喜的進步,能夠把握好辯證法的度,把生活當成整體,值得高度肯定。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范宗釵表示,《珠江人家》是一部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粵派劇集,有著過硬的文學劇本、風格鮮明的影像語言,云集實力派、青年演員和老戲骨,以通俗化、傳奇化的歷史表達,達成雅俗共賞、老少咸宜的傳播效果。作為一部粵派電視劇的新晉破圈之作,《珠江人家》以民間歷史表征地域文化,實現了年代劇書寫地方民族文化史、行業史的突破,達成文化身份的認同和文化自信的彰顯;以清新干凈的審美風尚,成為年代劇的一股清流。
人民日報社文藝部主任袁新文表示,《珠江人家》具有三方面的特點:一是在大開大合中講故事,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具有很強的時代感、節奏感,充滿傳奇色彩;二是在大愛大恨中寫人物,多層次、多側面地開掘出人性的復雜;三是在大是大非中顯情懷,寫精神、寫境界、寫氣節,寫廣東人的性格,寫嶺南人的民族大義,既凸顯了人性的光輝,又凸顯了嶺南人在大是大非面前所表現出來的是非觀、民族觀。
《光明日報》高級編輯、編務統籌李春利表示,《珠江人家》結構精巧,不僅有傳奇,更有傳統和傳承。嶺南三寶中醫藥、粵菜、粵劇,以一個家族三個孩子的迭代命運線實現了傳承與勾連。劇中人物的愛恨情仇升華為家國大愛,凸顯了歷史厚重感、人物命運感、時代價值,讓劇集更有穿透時空的現實意義。此外,《珠江人家》還體現了中國式表達和中國式審美,美食的香味、中醫的厚重、人情的冷暖,如同珠江上河圖,為我們展開了嶺南人的生活畫卷。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陸地表示,《珠江人家》精致地演繹了嶺南文化的歷史底蘊、生命脈搏和審美走勢,反映了嶺南影視藝術文化創新的最新成果。嶺南文化為該劇立意塑魂,為敘事結構立骨,為人物形象添彩,為視聽語言增味,為嶺南影視藝術文化的創新發展開拓了一條新路,為推廣傳播嶺南文化做出了積極的探索,是近年來反映地域文化的影視劇中的上乘之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冷凇表示,《珠江人家》的收視率不斷攀升說明了在電視大屏端,對于合家歡式、陪伴式、分享式的精品化、美學化的欣賞收視正在強勢回歸。該劇的成功首先是家國情懷篆刻的文化基因帶來的情感共振,其次將粵藥、粵菜、粵劇三大嶺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瑰寶巧妙的融入到了敘事之中,再次是將知識性的科普融于精彩劇情,并呈現出多個性的人物設定,對整個電視劇行業的創新發展都有啟迪意義。
(來源:綜藝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