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國家廣電總局舉辦的“我愛你中國——優秀電視劇百日展播活動”在青島正式啟動。此次百日展播參考劇目最終共計86部電視劇作品,其中不乏回顧和展現歷史的作品,在訴說歷史的過程中,謳歌先輩們的平凡與偉大。
而廣東廣東廣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太行之脊》備受矚目。《太行之脊》以八路軍一二九師艱難而又輝煌的歷程為主線,再現了那段激情燃燒的光輝歲月。據介紹,該劇在立項和創作過程中,得到國家廣電總局、廣東省委宣傳部、深圳市委宣傳部等領導的高度重視,也得到了原八路軍總部和原第一二九師后代們的大力支持。
日前,該劇臺前幕后的主創在北京接受了南方日報、南方+記者的獨家專訪。導演張玉中說,該劇在創作中抓住兩個關鍵——在內容上“不忘初心”,藝術表達上“不走老路”。
尋求創新
加入感情線諜戰線,讓作品更具可看性
“我是一名老兵,很榮幸能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故事在影視劇中展現出來。”《太行之脊》制片人、出品人樊文彬說。
2012年,為紀念劉伯承元帥誕辰120周年,樊文彬拍攝了電視劇《劉伯承元帥》,讓他更進一步走近了老革命家的傳奇人生,被他們的故事所感染,該劇在央視播出后反響不俗,也促使他萌發了再創作一部影視劇的想法。
本劇導演張玉中是原八一電影制片廠導演,他曾執導過《劉伯承元帥》、《雄關漫道》、《忠誠與背叛》、《風云1927》、《百團大戰》等多部影視劇,對于重大歷史革命題材的電視劇有豐富的執導經驗。
此前的電影、電視劇作品中不乏描寫一二九師在太行山的抗戰故事,在劇本階段,有專家提醒道,“這方面題材的作品太多了,不要走老路。”張玉中對這句話印象深刻,他也希望在既有的真實人物、真實事件的框架內尋找創新的空間,他認為:“真實的歷史空間里有大量普通的指戰員,大量的普通人民群眾,有非常豐厚的歷史資源,創作者的視角和支點就可以有恰當的變化”。
在接受南方+記者采訪時,張玉中表示,該劇在創作中抓住兩個關鍵:在內容上“不忘初心”,藝術表達上“不走老路”。
為此,該劇努力挖掘主要人物的情懷,合理地為領袖人物創設細節,比如鄧小平給劉伯承送羊奶。劇中除了藝術再現劉伯承、鄧小平、徐向前、陳賡等老一輩革命家、軍事家的豐功偉績之外,也以藝術創作手法設置了四對虛構人物,添加的兄弟情、愛情等感情線是這部劇不可忽視的亮點。除此之外,該劇還以加入諜戰元素等方式,進一步突出了故事的跌宕起伏。
在張玉中看來,相較而言,虛構的人物創作空間會更大,當然他強調這些虛構人物也不能胡編亂造,“必須在大的歷史構建的基礎上在設置這些人物”。演員楊軼然在劇中飾演的人物即為虛構的,他認為:“和有名有姓的真實歷史人物相比,虛構的人物在表演上會更有自由度,有一種往外的一種張力。”
劇作寫實
拋掉表演成分,接近本真狀態
不少喜歡追劇的觀眾或許對前些年的“抗戰神劇”有印象,這類劇往往弱化了敵軍的能力,還賦予了我軍超強的能力。“步槍打飛機”、“手撕鬼子”的情節讓人大跌眼鏡。
樊文彬強調,《太行之脊》拒絕“神劇化”。劇中并沒有弱化日軍的力量。“我們想把當年一二九師面對的真實狀況都還原出來,以前的抗戰神劇里,似乎我們的裝備很厲害,但事實上,當年潛進太行山脈的日軍裝備很精良,我們的裝備差距很大。”他認為這也反映出戰爭的殘酷、勝利的不易。
“真實”是主創們聊起這部劇時的高頻詞。
張玉中說,該劇在場景道具、服裝造型等細節上盡量貼近當時的時代特征,在表演上也力求拋掉表演成分,讓演員真正融入到角色中去。
如在劇中飾演劉伯承的楊均柏做了生活化的表演,他塑造的劉帥既有知識分子的儒雅,又有狹路相逢勇者勝的英雄氣質。
從造型和感覺上貼近人物也十分關鍵。林婉盈在劇中飾演的角色杏兒,是一個民兵連連長,劇中角色的生活,對于在城市里長大、目前研究生在讀的林婉盈而言是陌生而遙遠的,“不管她干農活,還是納鞋底推獨輪車”。因而,從什么是玉米面、怎么拿頂針,再到一些具體的農活是怎么做的,都是林婉盈要學的功課。化妝就不用說了,“肯定是往土里化”,置身于這樣的環境,林婉盈慢慢找到了狀態,她說,拍攝過程中她演起來越來越順暢,“剛開始的時候整個人是吊著去模仿人物,后來不管臺詞還是動作,整個人顯得很大方松弛,自然而然地覺得自己就是她了。”
“去假去偽才能存真,把情感做真實,把細節做厚實”,張玉中強調“要從本色上接近人物”,“農村的女孩還是要質樸一點,大氣一點對吧?我不怕他們演不好,如果不認真對待(角色和表演),很難有成長。”
精神傳承
“咱們中華兒女的脊梁挺得很直”
參演《太行之脊》,對眾主演們而言,收獲更大的,是從中汲取到的精神力量。
在詮釋角色楊子的時候,演員譚歆柔的方法是“忘掉自己”,用心去感受對手的反饋,感受環境的氛圍。對譚歆柔而言,參演《太行之脊》有一種使命感,“會不由自主的去規范自己,會去想你呈現出來的東西會給觀眾什么樣的影響。”
劇中陳賡的扮演者楊駿曾經是特種兵,參加過抗洪、汶川地震,通過參演這部劇,他感受到了老一輩革命家一股不屈不撓積極向上的精神。“雖然他們很苦,但他們很堅韌,最重要的是,他們的目標和方向是一致的,因而在我看來他們也很單純。你要知道,單純本就是一種幸福。”裴興雷(飾武大存)也如此,他時常去揣摩那個時代的人們對于戰爭的看法,“想著我該怎么去賦予人物內心的一些飽滿的精神上的東西”。
“咱們中華兒女的脊梁挺得很直,”樊文彬表示,該劇藝術再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太行山同侵華日軍進行艱苦戰斗的歷史,同時也希望讓觀眾真切體會到,錚錚鐵骨的共產黨人克服千難萬險、浴血奮戰的英雄氣概和大無畏精神。
注:【采寫】南方日報、南方+駐京記者 劉長欣 實習生 姚祎文